TIRIA智库 | 美国全球行车安全问题科学研究中心

<动态车辆风险等级>实验数据对比研究

实验数据显示:动态车辆的<风险等级>高低与动态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高低呈现正比关系,筛查<动态车辆风险等级>信息实用价值很高

《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对比研究》

<动态车辆风险等级>实验数据对比研究统计图表及数据简释

实验概述:

TIRIA智库这次对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的专题实验,不同以往的研究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TIRIA智库这次获取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的实验对比数据,主要是验证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差异度,即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对行车安全的不同影响作用。获取不同<风险等级>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对比实验数据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此次实验的特点:实验时间比较长具有较长时间的连续性、参与实验的车辆比较多、信息回收率高、验证率高,对实验车辆的信息回收具有准确、客观的特点。

【注】:实验车辆的实验信息失联率(实验信息无法回收):7.5%;实验车辆的实验信息反回率(实验信息可回收率):92.5%。

实验主题:

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对行车安全的不同影响作用

实验目的:

1、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筛查<动态车辆风险等级>结论的准确率

2、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评测<节点时间>结论的准确率。

3、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评测<行车安全类别>结论的准确率。

4、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评测<行车等级区间>结论的准确率。

5、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信息筛查技术的有效性和有效率。

6、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对行车安全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7、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动态车辆风险等级>高低与动态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高低呈现正比关系。

8、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对降低动态车辆(含不同<风险等级>车辆)交通事故(含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率的有效性和有效率。

9、获取实验对比数据验证: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并不是无规律的偶然现象,而是有规律的必然现象,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具有<隐秘的客观规律>。

实验时长:

6年(下方的实验数据统计表是6年实验的统计数据)。

实验车辆:

能够合法上路行驶的四轮及四轮以上(含燃油驱动、电动驱动和燃油电动混用驱动)无轨道载人或载物的机动车辆。为获取更客观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数据,实验车辆不分:品牌、价格、车型、车色、用途、车辆行驶所在地、国籍、驱动方式、驾驶模式。

控制变量:

驾驶员(已取得合法驾驶执照);驾驶员守法守规驾驶;车辆状况良好;驾驶模式(含驾驶员驾驶模式、驾驶员驾驶和车辆自动驾驶双模式);能够合法上路行驶的四轮及四轮以上(含燃油驱动、电动驱动和燃油电动混用驱动)无轨道载人或载物的机动车辆。

实验车辆的驾驶前提条件:

<正常驾驶条件>(详见《学术释义》)

实验车辆的驾驶限制条件:

实验A组: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详见《学术释义》)

实验B组: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详见《学术释义》)

实验步骤及相关说明:

第一步:筛查实验车辆的<风险等级>。

用信息筛查技术对确定的3000台实验车辆进行<动态车辆风险等级信息>筛查,确认、确定、标注每台车的<动态车辆风险等级>。

第二步:确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车辆的台数,为分组实验做准备。

按已确定标注的实验车辆<风险等级>的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分别统计车辆台数,为分组实验做准备,即按均匀化等量化的原则把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的实验车辆均匀分布在两个实验组中。

第三步:确定分组实验的基本原则。

为获取更客观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实验数据,实验车辆的其它各项指标也按均匀化等量化分配的原则分布在A、B两个实验组中,即实验车辆分组时把车辆品牌、价格、车型、车色、用途、驾驶模式、驱动方式、行车环境、车辆状况、车辆风险等级、驾驶员性别、驾驶员年龄等各项指标在A、B两个实验组中都做均匀化等量化分配,以实现各项车辆指标全部都能均匀化等量化分布在A、B两个实验组中。

(注:实验车辆驾驶员的性别和年龄没有限制,即驾驶员的性别和年龄不是控制在某一个年龄段和单一性别,而是指实验A组与实验B组之间具有均匀等量的驾驶员性别和驾驶员年龄实验样本,实验A组与实验B组之间驾驶员平均年龄差控制在7岁之内。)

第四步:实验车辆分组。

实验车辆按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和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分为A、B两个实验组,A、B两个实验组共确定3000台实验车辆,A、B每个实验组各1500台实验车辆,实验车辆全部在<正常驾驶条件>下驾驶。

第五步:评测计算实验车辆的<节点时间>。

为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实验B组的每台实验车辆评测计算出实验车辆的<节点>时间,为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实验B组的实验车辆提供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必要条件。

第六步:统计计算实验A组与实验B组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可信区间。

按实验A组与实验B组两个实验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进行统计,建立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模型,计算出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最低事故率与最高事故率的可信区间。统计计算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实验A组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的最低事故率与最高事故率的可信区间;统计计算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实验B组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的最低事故率与最高事故率的可信区间。

第七步:验证筛查结论、制表。

对实验A组与实验B组两个实验组的评测结论,以及实验A组与实验B组两个实验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进行6年时间的数据对比验证。验证筛查结论的准确率和使用数据的有效率包括: 验证<动态车辆风险等级>(含<风险度>)筛查结论的准确率、验证<行车安全类别>评测结论的准确率、验证<行车等级区间>评测结论的准确率、验证<节点时间>评测结论的准确率、验证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有效性和有效率,计算事故率可信区间,制做《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事故率可信区间)对比研究统计图表》。

《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事故率可信区间)对比研究统计图表》

实验A组: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
可信度97.8%(α = 0.978)*
车辆风险等级 发生1-3级轻微事故率(可信区间) 发生4-6级中度事故率(可信区间) 发生7-9级严重事故率(可信区间)
高风险车辆 3.34% — 27.8% 3.31% — 22.8% 0% — 3.27%
中风险车辆 1.58% — 6.72% 1.35% — 5.84% 0% — 0.58%
低风险车辆 0.35% — 2.48% 0.30% — 2.14% 0% — 0.27%
实验B组: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
可信度97.8%(α = 0.978)*
车辆风险等级 发生1-3级轻微事故率(可信区间) 发生4-6级中度事故率(可信区间) 发生7-9级严重事故率(可信区间)
高风险车辆 0% — 2.04% 0% — 1.68% 0% — 0.20%
中风险车辆 0% — 0.68% 0% — 0.57% 0% — 0%
低风险车辆 0% —0.25% 0% —0.24% 0% — 0%

制表单位:TIRIA智库

【注1】:筛查<动态车辆风险等级信息>的准确验证率:最低98.5%;最高100%。

【注2】:评测<行车安全类别信息>的准确验证率:最低97.6%;最高100%。

【注3】:评测<行车等级区间信息>的准确验证率:最低98.7%;最高100%。

【注4】:评测动态车辆的<节点>准确验证率:最低95.8%;最高100%。

【注5】:使用<安全驾驶方法>有效率:最低95.8%;最高100%。

【注6】:《关于实验车辆事故率可信区间统计计算的简要说明》

实验数据显示:发生交通事故的实验车辆在实验期发生不同等级交通事故具有重叠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实验车辆事故率可信区间的统计与计算过程较为复杂,在此仅例举实验A组(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组)进行简要说明。

重叠性例如:发生过1-3级事故的车辆同时也发生过4-6级事故,同时也发生过7-9级事故;发生过1-3级事故的车辆同时也发生过4-6级事故;发生过1-3级事故的车辆同时也发生过7-9级事故;发生过4-6级事故的车辆同时也发生过7-9级事故等情况。

重复性例如:发生过1-3级事故的车辆或在同年不同的月份再次发生过1-3级事故,或在不同的年份再次或多次发生过1-3级事故;发生过4-6级事故的车辆或在同年不同的月份再次发生过4-6级事故,或在不同的年份再次或多次发生过4-6级事故等情况。

实验数据对比研究图表简释:

阅读<图表简释>提示:实验数据对比包含三种情况的实验数据对比:(1)实验A组(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与实验B组(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数据对比;(2)实验A组(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不同<风险等级>的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实验数据对比;(3)实验B组(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不同<风险等级>的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实验数据对比。读者在阅读理解实验数据对比图表简释文字时请注意这三种情况的实验数据对比研究,以及实验数据对比研究而验证的实验主题、实验目的和实验结论。

实验数据图表是TIRIA智库根据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对行车安全的不同影响作用的实验数据制作的:《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事故率可信区间)对比研究统计图表》。实验数据对比图表简释如下: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不同<风险等级>的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差很大,即<风险等级>越高的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越高,<风险等级>越低的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越低,动态车辆的<风险等级>高低与动态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高低呈现正比关系。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信息筛查技术的有效性和有效率;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筛查<动态车辆风险等级>结论的准确率。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与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差很大,即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组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普遍明显高于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组。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有效性和有效率;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具有<隐秘的客观规律>,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并不是无规律的偶然现象,而是有规律的必然现象。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在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情况下,在相同的驾驶条件下,同样是守法驾驶,驾驶员所驾车辆的<风险等级>越高,动态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事故率越高;驾驶员所驾车辆的<风险等级>越低,动态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事故率越低。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信息筛查技术的有效性和有效率;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筛查<动态车辆风险等级>结论的准确率。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的情况下,不论驾驶员所驾车辆<风险等级>或低或中或高,动态车辆发生不同等级事故率都很低,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对降低不同等级(含轻、中、重)交通事故发生率的有效率都很高,对预防动态车辆发生不同等级(含轻、中、重)交通事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帮助作用,尤为明显的是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对预防动态车辆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帮助作用更加明显。

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具有帮助驾驶员主动预防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功能和作用;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主动预防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有效性、有效率和可行性。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对动态车辆的行车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影响作用。动态车辆的<风险等级>越高,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越高;动态车辆的<风险等级>越低,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机率越低。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含<“四类情形”交通事故>)具有<隐秘的客观规律>、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含<“四类情形”交通事故>)并不是无规律的偶然现象,而是有规律的必然现象。

实验数据对比显示:驾驶员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与驾驶员使用<安全驾驶方法>交通事故发生率相差很大,即不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组的不同<风险等级>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普遍明显高于使用<安全驾驶方法>实验组。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信息筛查技术的有效性和有效率;该项实验检验和验证了:评测<节点>时间结论的准确率。(注:<安全驾驶方法>的核心技术是“合理使用”(避开)<节点>技术。详见《学术释义》:<安全驾驶方法>)。

获取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驾驶生活中驾驶员了解掌握自己所驾车辆的<风险等级>信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驾驶员尤其了解掌握自己所驾驶的车辆是否是<高风险车辆>,对于驾驶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高风险车辆>的交通事故(含<“四类情形”交通事故>)发生率比较高。(详见《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专题》)。

《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事故率可信区间)对比研究统计图表》中所列的数据虽然是实验数据,但具有很高的实用参考价值,实验数据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人们:驾驶员驾驶<高风险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含<“四类情形”交通事故>)的机率很高,应当引起驾驶员和用车单位的高度重视。

TIRIA智库的研究与实验数据显示:<高风险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含不同等级交通事故)远远高于<中风险车辆>和<低风险车辆>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含不同等级交通事故),<高风险车辆>平均占比在21%左右(详见《<高风险车辆>占比筛查实验专题》),应当引起驾驶员和用车单位的高度重视。

获取<动态车辆风险等级>数据,不论是对驾驶员提前预警、主动预防动态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含<“四类情形”交通事故>)或是对公司机构的安全运输、合理调配车辆、安全使用车辆或是为车辆合理投保决策等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TIRIA智库根据实验数据通过较为复杂的长期的统计、验证与计算制作的《驾驶员驾驶不同<风险等级>车辆实验数据(事故率可信区间)对比研究统计图表》具有很重要的实用参考价值、可信度比较高,可供客户参考使用。

实验数据图表制作:美国全球交通问题研究智库(TIRIA)

实验操作与实验数据统计:美国全球行车安全问题科学研究中心(DSRC)